在现代社会,忙碌的工作和便利的网络,让人丧失了对“附近”的感知。最近两年,这种感受因为疫情而更加深刻。很多人感叹从没有如此需要隔壁的邻居、楼下的小店。生活中翻滚的温情和烟火气,其实来自于你身边一个个“熟悉的陌生人”。
好久不见
看着稀疏的车流,陈韬发现这些日子,小区门口路边的单车不再拥挤了,而胖姐也有些日子没见了。
胖姐是本地人,前些年失业后做起了网约车司机,但实际上是“区间业务”。每天早上送完孩子,胖姐就在附近几个小区门口“趴活”,送一些年轻人到附近的地铁站,一早上往返十来趟,赚一份辛苦钱贴补家用,中午还要回家做饭照顾老人。
这附近小区早高峰赶地铁的很多上班族都坐过胖姐的车。她很开朗,爱唠嗑,不爱聊天的人也能被她打开话匣子。
不知道胖姐过的好不好,下次再见她估计还有很多话聊。
用行动代替焦虑
或许只有原本的生活节奏被打断,人们才会认识到对周围世界的依赖:社会分工真如齿轮般环环相扣。
43岁的老贺,原本在大学附近开了好几家学生用品店。但在疫情开始后,他却果断转向了陌生的社区。
疫情两年多来,老贺在居民区连续开了三家超市,周围邻居都说离不开他的店。秘诀是什么?老贺讲不出大道理,他只知道,做生意就一定要想办法满足顾客的需求。
学生在家网课需要交作业,老贺第一时间就添置了打印机;有年纪大的邻居行动不便,门店就每天送货上门;湖南人端午节喜欢做粽子,他提前一个多月就把包粽绳摆上了货架。
“做社区生意,首先要让邻居信任你,他们信任你你才有生意。”老贺说。
问题是生活的常态 没必要一直伤怀
很多自谋生路的生意人,正在用这样的积极心态,寻找机会。
在江苏开私房菜的老徐,今年就开拓了一项新业务:给人上门做菜。
老徐是专业烹饪学院出身,20年来做遍了各类餐饮。但最近两年顾客不断流失,差点发不出工钱。
但他不愿认输,外卖、半成品、上门做菜,只要顾客有需求他都接。老徐还加入了当地的社区商超供应,给周围三个社区供应蔬菜,积累了不少邻里好评,慢慢打开了局面。
原来她很爱聊天
福建的理发师刘师傅,最近也发现很多邻居来照顾生意。
35岁的刘师傅,做这一行已经15年。理发讲究信任,大部分客人都不喜欢攀谈,只有熟悉的老顾客才愿意聊一聊生活。疫情后店里客流很不稳定,为了打发时间,刘师傅开始帮着周边社区做消毒、测核酸、送物资,重新认识了很多邻居。
“有个常来店里的姑娘一直不爱说话,最近熟了才知道,小姑娘能说会道得很,原来不说话是怕我推销东西。”
选择相信附近、走进身边的人们,正在用积极的姿态投入生活、共同前进。
度小满也向他们主动伸出了援手,助力一次次信赖的传递。
疫情以来,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,度小满已经多次向小微企业提供免息、低息贷款,助力小微商户度过难关。今年3月30日以来,针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小微商户,度小满更是拿出了1亿额度的免息贷款,为刘师傅、老徐、老贺为代表的千万小微商户,尽力送上一份支持。
生活之所以为生活,建立在你来我往之间。
用真心对待真心、用信任回报信任,在实实在在的互动里,找到继续走下去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