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有人在知识星球问我——
定投两年了,本来稳如老狗,但最近大盘起飞,突然就慌了:
未来如果赚的多了,啥时候卖掉合适;拿多少收益,才算好回报呢?
求个详细计划。
好嘛,刚开始涨没多少,已经开始考虑卖的事了。
够未雨绸缪。
但不妨讲讲。
一
什么时候卖,是买基金时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...
所以,办法也是五花八门。
我觉得每种都有它的道理,前提是——遇到合适的行情。
那我们现在面对的行情是什么呢?
过去几十年,中国股市的几次牛市,几乎都是“牛短熊长”,先是漫漫熊途好几年。
然后突然在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,快速上涨到一个很高的高度,再猛的摔下来。
几乎都是如此。
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我们还不成熟。对,不管是A股,还是我们,都不成熟。
这还是一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。大多数人会被情绪所控制,会在牛市中后段,才涌进来买买买。
未来很长一段时间,这种模式估计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。
如果认同A股这种“牛短熊长、追涨杀跌”的特征,那我们就做反人性的事。
在熊市里,市场很冷清、大家都悲观离场的时候,坚持买\有节奏的买,不断搜集便宜的筹码。这个相信大家都在做了。
那何时退出呢?
一样,反人性、看趋势。
二
比如,可以观察普通人的情绪——
当那些早早声称“再也不玩A股”的人,啥时候又回来了、狂热了、变股神了;
当你的四叔五姑七舅姥爷,不管水平高低都在赚钱;
当你发现“辞职”、“专职炒股”变成一个热门话题,媒体开始津津乐道X人的投资暴富传奇时...
那就差不多是退出的时候了。
因为这时候市场上的大多数人已经失去理性,股票、基金涨得飞快,不是因为它值得,而是——大家都觉得它能涨。
这时候,股市的“含韭量”已经接近饱和了。
你既然在熊市低点一直坚持买入,此时的收益肯定已经比较可观。
也到了该收割的时候了。
至于——
我是不是正好卖到最高点、吃到了最肥的肉?我卖了之后还会不会涨?
纯粹是干扰项。
这种问题就不要问自己了。
三
但,如果我对情绪特别不敏感呢?
或者说我控制不住自己,总觉得——还没涨到位...还可以再等等,一直等到了崩盘。这是正常的...人性本就如此
咋办?
那可以考虑利用一些策略、或者工具。
比如,我之前提过的且慢估值。
它是把一些主流的指数做了价值评估,分成了三个级别:
一个是绿色低估——建议买入;
一个是黄金适中——适合持有,或者继续买入;
一个是红色高估——适合慢慢的卖掉了;
当几乎所有、或者大部分指数都进入红色区间时,即使不在牛市顶部,也是比较火热的时候了。
这时候卖,收益总是比较可观的。
或者,还可以参照一些经典的策略:
比如说:均线法、市盈率法、价值平均法...
这些方法比且慢估值难懂一点,我就不一一介绍了。
其实它们都是力求及时提醒你——
什么时候算低位了,可以多买一点;什么时候又算高位了,可以适当卖掉一些,或者全部卖掉。
拿均线法举个例:
你可以把每天的指数收盘价,和过去500天/240天的平均收盘价作对比。
如果低了,就多买点;如果高于均价,就少买点儿。
如果低的特别特别厉害,说明市场情绪突然崩溃了,极度不乐观。你就可以反人性,趁机多买好多;
反过来,如果指数比均线高出了一大截,说明市场情绪乐观过头了,大家一拥而上,价格猛烈上涨。
——那,就到了可以卖出的时候了。
有很多平台,都或多或少的参照了这几个策略,或者它们的变种。比如蚂蚁财富的慧定投,比如专门DIY各种定投策略的“智投星”网站。
虽然,这些策略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,没法证实——你设定的买入卖出条件,一定是最合适的。
但有规则、有计划,总比完全凭自己瞎蒙,靠情绪买卖强多了。
四
如果你对情绪不敏感;又搞不定各种策略;
那还有一个最无脑、但最简单的办法——
你认为多少收益多少,自己可以接受,很舒服。
那达到这个收益,就果断卖。
比如你觉得赚30%就算很多,那涨到了30%,就卖;
或者你觉得,至少要翻倍才行。但又怕达不到,牛市就结束了。
那你可以设定好一个条件:当某天你发现自己的收益开始下跌,并且跌到了一定程度——
比如相对最高峰的价格,跌了15%下来。
就卖掉。
但已经定投好几年的,才刚刚回本的,我不建议现在卖啊。
别忘了1.1魔咒——微盈就卖、高价再买回来,这是经典的韭菜思维之一。
这个办法,看起来像一拍脑袋下的决定,不够科学,难以保证你能卖个最好价钱;
但只要能理解好操作、赚到了属于自己的钱,就是好的收益,不是么?
总之,提前定好简单易懂的退出计划、并且坚决的执行;尽量少受情绪的影响,不要总是——我再多赚一点就收手。
其实都能达到一个不错的收益的。
至于盈利多少算好收益?
你看看你是哪年开始投的,平均到每一年上面,年化收益是多少。
其实年化10%就是非常、非常不错了,如果长年能达到这个水平,你就是股神。
而10-20%,已经极为厉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