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支付宝上的“相互保”火了挺久。
前几天瞅了瞅,参与人数已经将近1900万,妥妥的爆款。
京东坐不住了,11月13日推出了一款类似的产品,叫“京东互保”。
打出的口号是“0元加入,最高赔付33万”,比相互保还多3万,一副要和支付宝PK的架势。
神仙打架,我们吃瓜就好。打得越凶,推出的产品就越好。
我好像有点坏……
同样是“0元加入,先享保障、一人生病,众人均摊”,京东互保和相互保还是有些区别的——
第一,相互保必须60岁以下、并且芝麻信用分大于650以上才能参加,而京东互保直接把年龄扩大到了70岁,还不看信用分,门槛更低了。
第二,相互保赔付上限为30万,而京东互保上限提升至33万,保额更高了。
第三,相互保可以保99种大病,而京东互保不仅可以保100种重疾,还保30种轻症,保障更多了。
这样看来,京东互保是相互保的升级版。这一局,貌似京东占了上风。
二
宝宝们心动了吗?还是先别动吧。
有一个坏消息——
京东互保在上线1天后,就闪电下架了。
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——
京东互保下线后,相互保也被监管约谈。
相互保火了,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。同时也应该冷静下来,看看它的一些不足。
首先保费不便宜
很多宝宝都是看到“0元加入”、“救助1人不超过1毛钱”,觉得很便宜,就顺手加入了。
但是相互保,是没有分摊上限的。
虽然每个理赔案例最多分摊不超过1毛钱,但并不知道理赔案例有多少,分摊总额没有上限。
到底要交多少钱,各家精算师也都在算。
有说一年200多,也有说一年500多,没个谱儿。
我根据男女人口比例、疾病发生概率估摸着算了一下,怎么着也得三四百吧。
尤其是35岁以下的宝宝,和短期重疾险对比下,好像…并没有占到啥便宜。
其次有骗保风险
相互保的健康告知非常宽松,存在很多模糊和争议的地方。
比如,同样是心脏方面的疾病,相互保只有轻描淡写的几个字:“心脏疾病”。
本来门槛就低,又没有有效的审核机制,就会吸引很多不健康的人来钻空子。
这是对健康投保人最大的不公平。
接下来也有经营模式的风险
相互保没有说如果超出某个上限,保险公司会承担上限之外的费用。
也就是说,理赔的案例再多,保险公司也不用自掏腰包,这些钱都是所有加入相互保的人分摊的。
但是,每一笔理赔中,保险公司会抽取10%的管理费。
一看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,而且出险越多管理费越高,保险公司还有动力杜绝骗保事件吗?
呵呵哒。
最后就是停售风险了。
相互保不是一直保,没准哪天停了。
条款中写到,只要成员人数少于330万,或者出现不可抗力及政策变化,产品随时会停售。
至于什么是不可抗力,大家心里都明白。
要是想依靠相互保获得长久保障的,还是醒醒吧,重疾险该买还得买。
抱着体验一下新产品的心态,还是可以的,毕竟也没多少钱。
三
不管是相互保还是京东互保,本质来看,就是一款短期重疾险。
对于那些经济能力有限,需要短险暂时过渡的人来说,还是蛮友好的。
不最大的劣势,就是保障额度不高、保障年限不长。
重大疾病的发病率,是着随年龄增大而不断升高的。
相互保在39岁以下保障额度为30万,40岁到59岁保障额度为10万,60岁后自动退出。
但是实际的医疗费,远高于这个数字,40-50万元的花费也比较常见。
很有可能,在60岁以后最需要保障的时候,相互保却起不到作用了。
还有重疾险的作用,不单单是提供了医疗费用,还是对治疗期间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。
特别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,还有房贷要还的人来说,重疾险一定要买,保额一定要买够。
无论互助保这个产品到底怎么样,起码它的火爆,能够提高大家的保险意识,这就是最大的功劳。
保险不是为了改变生活,而是为了生活不被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