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最近天津上热搜了,说1平米降5000,两周剧降72万,房价跌回4年前。
看数据,也没瞎说——
和17年3月冲上3万元顶峰相比,现在均价不到2万5,说单价大跌5000,也没毛病。
只不过,这个标题只说绝对值,不说比例,属标题党~
事实上,相比3万的房价,5000跌幅只不过17%。但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均价不过几千或一万多,你说跌了5000,很多人觉得哎呦妈呀,天都塌了…
72万的跌幅也一样,很多城市一套房不过几十万,但如果是大几百万的房子(天津和平区还是很多的),降个70万也不算惊天动地的大事,上海豪宅直接降价500万甩卖也不是一两次了。
至于跌回4年前,那是因为16-17年初,天津房价涨太彪悍,现在是价值回归。
真说起来,北上现在房价也和4年前差不多,没啥特别的…
不过既然天津上热搜了,我就借机说道两句。
02
在《一个简单法子,帮你找出最值得投资的房子》这篇强烈建议所有读者看下的旷世满分干货贴中,力哥给全国152个城市做了评级。
其中天津在第五级——位于杭州、南京、成都、武汉之后,和苏州、东莞、郑州、长沙一个级别。
当时就有好几个天津粉丝表示强烈不解,说天津这些年乏善可陈,都烂成啥样了?凭啥还能排那么高,天津这阿斗撑不起这排面……
这……我倒是真没想到~
其实我文章里对天津排位有做过解释——
天津像个“迟暮美人”,一个很尬的存在。
京津冀并没有形成有竞争有互补的有机体,还是一个虹吸一切资源,强大到令人窒息的帝都,和相对荒凉的“环首都贫困带”。
北京说我要我要我全都要,导致天津的中高端人才全被虹吸去了北京,天津自己的中高端产业发展不起来,一直原地打转。
天津在民国就是著名大都会,所谓“上青天”。那时的大城市都是工业中心,所以天津和上海一样,也是轻重工业撑场子,但这些年环保高压,天津高污染重工业也和河北一样,成了限制发展的牺牲品,而传统中低端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又遇到全球经济低迷和毛衣站,日子也不好过。
想产业升级,就得吸引人才,人才都被北京吸走了,天津产业就起不来,无法提供大量高薪岗位,人才就更没理由来了。
如今,天津互联网和高科技产业还是乏善可陈,内地很多城市,杭州、武汉、成都,甚至长沙、郑州、贵阳,都多少吃到了这块产业升级的红利,但天津和绝大多数中小城市一样,miss了~
另一个超赚钱还无污染的行业——金融业,则因为各种野鸡交易所,让“天津”几乎沦为“金融骗子”代名词。
天津还有一个死穴——高度老龄化。
工业化基础越扎实的地方,城市化率越高,当年执行计划生育就越彻底,这是今天上海、北京、天津和东北老龄化最严重的主要原因。
上海北京虽然本地人生育率超低,但毕竟一线,能虹吸全国人才。
天津也想吸引人才,搞了个海河人才计划,效果也 just so so~
关键是你连本地年轻人才都留不住,纷纷被迫北漂——因为工作关系,我认识的北漂精英中,老家天津的就有一大堆。
2019年底,有1500多万人口的天津,常住人口同比仅增长2.2万。
而只有1000万人口的郑州,2019年新增常住人口高达21.6万。
干啥啥不行,政府又没钱,只能陷入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怪圈,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卖地收入,到处都是拆拆拆盖盖盖,房价一涨再涨,市中心核心区房价一度涨到5万多,和天津人均收入严重脱钩,很多郊区楼盘最后只能烂尾。
加上先天“畸形”的滨海新区泡沫吹爆,被迫拉掉遮羞布,主动挤水分,导致这两年天津GDP差到根本没法看,全国独此一家……
总之,天津正处于刮骨疗伤的转型阵痛期,日子难过是逃不掉的。
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天津也有自身优势。
一是沿海大港,千万级人口大都会,历史人文积淀雄厚;
二是作为直辖市,虽然难望北上向背,但和内地省城相比,还是可以比划比划;
三是教育资源优势明显。
其中最难以替代的,是教育资源,这货得长期积淀,没法一蹴而就,这是深圳未来10年持续的短板,也是天津吸引人才的抓手。
03
天津未来是就此沉沦,不断下跌?亦或还有凤凰涅槃的机会?
现在到底是抄底天津的窗口期,还是扔掉烫手山芋的deadline?
还得回到问题根源:房价涨跌谁说了算?
供求关系。
供大于求,房价跌,供不应求,房价涨。
供给侧,主要取决于政府卖地速度和开发商开发速度,但长期看,开发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关键还是卖地。
但卖地速度,则取决于政府卖地的意愿和能力。
有地不卖,供给会减少,但未来还有上升空间。
没地可卖,地方政府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才是最大的稀缺性。
从供给侧看,市中心密集建成区才是最值得买的,因为周围没地了。
需求侧,更复杂。
政府调控力度、货币投放速度、新增人口速度,是三大关键因素。
前两个因素,都不是市场化因素,完全政府说了算。
政府调控力度,小城镇不好说,地方财政吃紧,卖地也是无奈之举,所以房价时不时起一波,吸引更多接盘侠上车,帮地方去库存,上头也就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。
哪怕像徐州这种级别的城市,中央还是不重视,随它去。
但一二线城市,至少是省城级别的,中央还是很重视的。
之前深圳楼市过热,调控哐当就砸下来了,最近成都楼市过热,调控也疾风来袭。
也就是说,像天津这种级别的大城市,谁敢涨,谁就调控升级,一个逃不掉。
货币投放速度,并非针对具体某个城市,但超发货币更容易以投资为目的进入楼市,投资者从保值升值角度看,大概率也是进入一二线城市。
只有新增人口,才是老百姓(市场)用脚投票做出的选择。
这样分析,这几年天津房价下跌,就很好理解了。
供给侧,政府卖地太激进,库存压力太大,放眼全国,仅次于重庆。
需求侧,政府调控太紧,强行打压需求。
而天津人口增速又不高,外来需求不足。
供大于求,只能跌。
但具体分析,天津也不是全城普遍大跌。
跌幅最大的,都是地多人少的郊区新城。
市中心区域的跌幅并不大,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和平区,跌的并不多,真正抢手的学区房,依然坚挺。
04
还是那句话,买房买的就是稀缺性。
从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下,最大的稀缺性就三块——稀缺优质教育(学区房)、稀缺景观(江景)、稀缺高薪工作机会(CBD或高科技园区)。
old money 比较多的享受型城市,比如上海、广州,沿黄浦江和珠江的景观房就特别贵,跌不动;
大企业云集,高薪工作机会集中的地区,高收入的new money奋斗逼,为了生活工作便利性,也会把房价抬上去,需求持续旺盛,比如深圳南山。
更普遍的规律是学区房,好学区云集的板块,房价就是涨得猛,又抗跌,全国都这样。
所以天津市中心的学区房,依然有投资价值。
天津都烂成这样了,虽然教育资源没法和北京比,但比上不足,比下绰绰有余,尤其和边上人口大省河北河南比,简直高考天堂。
每次我听河南小伙伴说买学区房,都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。
在地狱模式买学区房和上百万同龄人死磕,还不如想办法让孩子去天津高考,父母可以少鸡很多血,孩子的青葱岁月也能少受很多苦…
天津户口不难搞,这种从外地不断涌入的新需求,也是支撑天津学区房的关键动力。
说到河南,顺便说两句郑州。
郑州跌得也蛮厉害,和天津一样,也是周边跌得惨,核心区稳如老狗。
大概1、2年前,很多郑州小伙伴都问力哥XX房子能不能买,那会儿郑州楼市热得很,什么绿博组团、新郑组团、新密组团、高新区、航空城……
我当时就纳闷,郑东新区,明明就是发展得很好的新区,郑州未来铁定的新城市中心,房价也还好,为啥不买确定性最高的郑东呢?
理由么……基本都嫌郑东太贵,想贪便宜,炒周边规划无比美妙的新区概念。
炒股票买基金贪便宜使不得,房产投资也一样,都得逆人性。
我以前专门写过郑州,这座城市优势明显,平原地带,交通四通八达,北方核心交通枢纽,又是上亿人口大省的省会,人口红利明显,省内没任何城市能抗衡,能举全省之力优先发展,未来还有机会虹吸北方周边省份。
但郑州也有问题,就是野心太大,平原城市四面八方都能发展,一口气摊子铺大了。
去年我去郑州考察,一看地图,发现规划那么多新区,就觉得不妙。
郑东新区是举全省之力,发展了20年,起点高,发力准,特别是总理当一把手时给搞起来的,这种成功经验几乎不可能再复制。
绿博板块虽然规划得很好,但和郑东差了10多公里,中间隔了个白沙,新郑之类的就更远了,还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把图纸上的美好规划落实。
这些前两年光炒作概念,但实际生活依然很不便利,也没好的工作机会的新区板块,房屋供给量太大,接盘侠不够了,现在就成了烫手山芋,房价跌最狠。
但郑东核心区,像北龙湖板块,其实房价没怎么跌。
我今天还是那句话,郑州买房买郑东,是最稳妥保险的选择——虽然现在郑东房价破3万,在郑州人眼里,可能觉得贵得离谱,买不起,那也没办法……
激进型投资者,想抄一把底,买那些跌幅最大的新区板块,就要做好长期抗战准备。
人口流向还是最关键的,只要人口还在持续高速流入,以时间换空间,依然是可行的策略。
还有贵阳观山湖新区,也是同样逻辑,长期看好。
说句心里话,贵阳老城区在我看来就是一坨屎,但观山湖新区却亮瞎了我的狗眼……
从这个角度看,郑州的房子,依然比天津更有长期投资价值。
当然,郑州也只是整体不给力的北方城市中矮子堆里拔高个。
还是那句话:能买南方,就尽量别买北方。
当然,北京除外……